德清说:
此刻的自己,
就是最好的自己。
高原纺织匠
巴黎、纽约、
北京、上海···
22岁那年,
你最想去哪里?
她选择了高原。
安多高原,
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,
海拔3400多米。
漫长的冬季,
随时有暴雪来袭,
只有6、7、8三个月是温暖的夏季。
短暂而珍贵的夏季,
每天早上三点,
牧民女人们就要起床,
从照顾一头头牦牛开始艰辛单调的日常。
挤牛奶、
制作奶酪、
放牧、
捡拾牛粪···
每年能卖出几头适龄的牛羊,
是他们一年最主要的生计。
而狼群的袭击,
暴雪灾害,
致命的传染病,
随时可能毁掉他们的一切。
改变始于
一个来自纽约的美国女孩----益西德成,
村里人都叫她德清。
德清拥有一半藏族血统。那时候,22岁的她大学刚刚毕业,只是想到甘南寻根并用自己所学的电影知识拍一部藏区纪录片。顺便答应为身为人类学家的母亲,寻找一种叫“库”的牦牛绒。
库(Khullu)。
直径小于20微米,
长度为3.4至4.5厘米,
是牦牛身上最纤细的绒毛,
在头颈附近。
采集异常麻烦,
只能每年春天,
等其自然脱落时用手一点点扒下。
最好的“库”产自两岁大的牦牛。
每头小牦牛每年只能产出100克的“库”。
牦牛采毛麻烦又不赚钱,
底绒的采集更是费时费力,
牧民们大都任凭“库”自然脱落,
德清却从“库”上看到了契机。
可以让逐水草而生、
靠天吃饭的牧民们,
获得另一种可能。
她决定带领村民们,
用最古老的方式,
手工制作牦牛绒围巾,
把无人问津的牦牛绒变成“奢侈品”。
没人投资,
就拿出自己的积蓄;
不懂纺织,
就一点点看书学习;
没有厂房,
就自己建一个。
虽万般艰苦,
只因信念所致,
唯有坚持。
2008年,
在仁多玛村外的小路边,
德清的Norlha(诺乐)厂房建立起来。
游牧为生的藏民们,
并不擅长纺织。
德清把自己所学手把手教给他们,
还请来尼泊尔的纺织大师教授技能。
一个工人从零开始到出师,
大约需要六个月的时间。
这是很长的时间,
又是不长的时间。
对于德清只做顶级奢侈品的定位来说,
六个月仅仅只是一个开始。
桑吉和他的妻子,
是德清的第一批工人。
德清坚定的信念和认真的态度,
让只会放牧的桑吉夫妇决定加入。
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牧场,
朝九晚五地工作。
清洗一吨牦牛绒,
需要50个人花上8个月时间才能完成。
虽然慢,
却是德清和工人们一贯的坚持。
搓绒、防线,
有经验的工人不用眼睛,
只用双手便能感知纺线的均匀粗细。
一台机器有4000多根线,
需要人工一根一根穿上去,
不容许丝毫差错。
精确检验每一根经线和纬线,
方能进入织机。
整整30头牦牛的绒毛,
只能织成一条围巾。
检验、裁剪、熨烫成形,
只会缝制粗粝帐篷的牧民们不知道,
他们正亲手把名不见经传的牦牛绒,
打造成世界顶级奢侈品。
染色部工人万代是展示模特,
德清自己就是摄影师,
这张英俊的脸红遍国外,
成了藏族人的标志。
正是德清和藏民们的坚守,征服了欧洲市场。短短一年时间,Norlha就成为 Hermès、Lanvin和Haider Ackermann等品牌的定牌生产商。
一条售价数千欧元的奢侈品围巾,
就是出自德清和这些藏区的村民之手。
淳朴的藏民们也许无法理解,
一件奢侈品带给世界的震动。
他们更在乎实实在在的感受:
不用再惧怕风雪,
不用再颠簸流离。
他们只需要坐在暖和的厂房里,
安心地织就新鲜的人生。
如今32岁的德清,
是两个孩子的母亲。
十年前,
背一部照相机闯进甘南的美国女孩,
十年后,
在这里安家、落户,扎根。
这是她寻根之旅完美的句点,
更是她守望之路的起点。
有些路,
一走就是一生。
来源: 纺织服装周刊
资讯排行
- 新质科技掀牛仔“绿”潮,行业首创靛蓝回用系统震撼发布
- 数字赋能“智造”升级 我国工业经济稳中向好
- 封面故事|博洋服饰集团:你的创业梦,便是集团的未来
-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
- 波兰之旅,开启中波纺织服装合作新篇章
- 中产协与欧洲非织造布协会在布鲁塞尔会晤并签署合作协议
- 起舞·织梦未来 | 数据看纺织,从限量供应到位居世界之首
- 张国清: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
- 广州白马:五星级商品交易市场的领跑之道
- 江苏互帮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长邦:互帮互助,打造国产莱赛尔民族品牌
- 陈大鹏: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
- 贝斯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桑建中:以匠心成就一份幸福的事业
-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漆颖斌:历久弥新,“生生”不息
- 向“新”引领 进阶价值高地 ——2024中国时尚大会在海宁盛大举办
-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: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